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令内地所有体育场馆大门紧锁,全部赛事停摆,体育圈内人无不哀叹“寒冬来了”。体育产业改变原有发展的“赛道”,大公报记者采访多家体育公司掌门人发现,他们在冷静调整战略后,纷纷布局线上业务谋求转型,希望扛过“冬天”实现自救。\大公报记者李理
举国“居家避疫”令体育场馆运营生意骤变为零中网体坛oubili.com。广州珠江体育总经理唐盛告诉记者说,闭馆后,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保住订单”,“已经预订档期交了订金的大型活动,我们和客户沟通,告诉他们解封后优先安排他们的档期。”
“现在逼着我们从线下到线上去发展,拓展第二空间。”唐盛如是说。对于已经购买培训课的消费者,他们的办法是通过网上培训或延迟授课,“这样能减少大家挤兑去退款,造成经营的压力。”
危机中蕴藏机遇
唐盛强调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后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不少机遇其实就藏在危机中。具体来看,疫情过后人们会更加重视健康,到体育场馆锻炼身体的需求将被释放。此外,作为有投资能力的体育企业,危机中也有很多并购机会,可以现在跨越发展。
最值得关注的是,疫情中体育馆改造成“方舱医院”的案例,催生出老旧场馆改造需求。“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需求喷薄而出,给大型场馆运营企业带来了新机遇。”
3月17日,广州体育馆所在的白云区成为低风险区后,唐盛验证了他的判断:场馆重新对外开放后,吸引大量的市民。对于未来,他更是十分自信,“体育场馆不仅仅是一个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载体,趁着文旅融合加速,这个舞台上还会有越来越多文艺表演,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千亿健身行业能结束寒冬吗?这是许多突然失业的健身教练发自内心的追问。随着疫情发展,有些线下健身房被迫停业甚至倒闭。上月底预计有旗下近一半店面复工的古德菲力创始人张春山告诉记者说,全年营收肯定要比去年低,但疫情给传统健身房带来两个变化,一是健身场景,另一是消费形式。
技术创新找出路
他表示,线上布局首先要完成客户从线下到线上迁移,令店面服务可视化,“运动数据也必须完全呈现给消费者和我们自己。”原本就主攻线上的平台Keep则将直播课程资源整合打通。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用户在平台上的运动时长从去年每次20分钟增至超过30分钟。
已经意识到运动数据令传统健身房大洗牌的张春山自省道,“单一的业务模式和产业形态在应对外部市场环境改变时,企业生存和发展都面临严重的短板。大家不能期待疫情过后回到原有的营业状态,必须要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寻找出路。”因此将线上线下打通会成为健身行业的新方向,“未来10年,内地健身人口仍然会大量增长。”